俞樾[yuè]是汉朝末期出名的经学家、古文字学家。民主战略家章炳麟就做过他的学童。
有一天,俞樾和媳妇儿,孙女一块到底特律去玩,累了就在冷泉亭上歇着。
老伴一抬头,看见亭子上写着一副对联:
泉自哪天冷起? 峰从何方飞来?
那副对联是后天末期有名的书道家、美学家董其昌写的。“泉”是指冷泉
亭,“峰”是指坎帕拉的飞来峰。“飞来峰”是巢湖有名的景点,是一座孤山。
神话元代时候,有个印度和尚来那儿看见了那座山,说是象天竺国[天竺 zhú
国,我国梁国把印度叫“天竺国”]的灵鹫[jiù]山,不知几时飞到这儿来了。打那儿起,人们就把这座山称为“飞来峰”。
老婆让俞樾作一副答联,俞樾笑着说:
“泉自有时冷起; 峰从各省飞来。” 老伴说:“不如说——
泉自冷时冷起;峰从飞处飞来。”
俞樾的幼女俞绣孙听了,笑着对两位老人说:”我也作了一副答联——
泉自禹时冷起; 峰从项处飞来。”
上联的“禹”[yǔ]是指大禹,大禹治水的神话什么人都知情,这好懂;可
下联的“项处”是怎么回事呐?
俞樾就问女儿:“那‘项处’是指什么?”俞绣孙笑嘻嘻地说:“二叔怎么连这些都不知道!秦末的西楚霸王楚霸王,不是
唱过‘力拔山兮气盖世’吗?要不是他把那座山给拔起来,怎么能飞到那儿来?”
俞樾老俩口听了,哈哈大笑。
据清·俞曲园《春在堂小说》卷一, 民国·吴恭亨《对联话》卷一。
后日在对联社团上,回想了上一讲的妙联,其中有个故事,隋唐俞樾携家人到伯明翰休闲游,路过飞来峰,来到冷泉寺,见上有南齐董其昌的一副联儿:
俞樾的次女见之,也是改了一字:
峰从无处飞来
俞樾上下联各改一字:
俞樾爱妻见之,也各改一字:
一个“禹”字,将时刻推到上古,那位神话的治水英雄大禹早已明确。他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的治水精神千古不朽。大禹的“疏导法”治水思想为后人所景仰。
泉自哪一天冷起
泉自有时冷起
一个“项”字,将时间前移到“楚汉之争”的一世。西楚霸王西楚霸王,也是一位传奇人物。后世对其评论不一,他垓下之战为汉太祖所败,逃至钱塘江,“无颜见江东父老”而自刎。此事的优缺点暂且不论,他的生为人杰,死亦鬼雄的壮阔气概令人感动。
泉自禹时冷起
峰从何处飞来
这一改是颇歌声绕梁的——
泉自冷时冷起
俞樾询问其女,为啥用“项”字?孙女笑曰:“楚霸王力能拔山,如不是楚霸王把山拔起,什么地方还有此峰飞来?”俞樾听后,登时惊呆!俞氏夫妇和孙女,巧对冷泉亭,确是西湖上的一则趣事。
细细品味,俞樾次女的那八个字换得可谓大好绝伦。二个字,二个人物,二个典故,瞬间为那幅楹联伸张了一代的沧桑感,以及文化的厚重感。
峰从飞处飞来
万一西楚霸王能如越王勾践一样卧薪尝胆,那么历史有可能会改写了。可惜没有“借使”。
峰从项处飞来